全国约茶资料_全国空降高端模特预约_一对一空降可约

校园资讯

Moral education

微信号:DLMLXX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 正仁街31号 电话::0411-84308243 乘车路线: 18路民政街 站.19路、. 303路 珠江路站.16路同泰街站
当前位置:  校园动态 |   党务校园


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活动方案

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活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指定网站:辽宁省教育厅门户网站(www.lnen.cn)

辽宁教育信息化网站(www.lnein.gov.cn/xxh)

大赛组织委员会 主  任:唐国华

大赛组织委员会 副主任:陈涛 范龙

大赛组织委员会 成  员: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

二、参赛范围和组织形式

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在全省范围内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征集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将邀请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和各学科知名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并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奖牌。

本次大赛工作由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与实施,统一管理大赛相关事宜;各市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校、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参赛工作,组织统一报送参赛作品;省内各高等院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负责本校参赛作品的组织与报送工作。

三、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2013年5月20日至2013年6月14日

评审时间:2013年7月15日至2013年7月30日

请各参赛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参赛课件提交至大赛组委会,参赛者可随时关注大赛指定网站,了解本届大赛的活动进程。

四、



参赛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本次大赛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按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组设置参赛项目,其中:基础教育组分为幼儿教育组、小学组(1-6年级)、初中组(7-9年级)、高中组;高等教育组分为本科组、高职高专组。

1、基础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网络课程。

2、中等职业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3、高等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二)项目说明

1.多媒体课件(基础教育组、中职教育组):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是针对某些知识点,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

多媒体课件为单机版,制作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为网页形式和非网页形式,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2.多媒体课程(高等教育组):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是某一学科至少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结构、进程安排和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课程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多媒体课程为单机版,制作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为网页形式和非网页形式,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基础教育组):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方面内容。

(1)制作要求: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大小不得超过700MB。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教学课件等内容应与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并报送。

4.网络课程(基础教育组、中职教育组、高等教育组):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完整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参评作品应体现网络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特性,帮助使用者进行自主探究、答疑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管理。

(1)制作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在网页上, 即对教案中的文本、动画、图表、视音频等做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应满足在因特网上实时运行的基本条件,如: 安全、稳定和快捷等。

(2)报送形式:在参赛作品登记表中注明课程网址、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如有其他说明可另附页。相关文档电子版(包括参赛作品登记表、说明文档等)以光盘形式上报。

5.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中职教育组、高等教育组):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支持或辅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类软件系统。包括课件制作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软件、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训软件等。

(1)制作要求: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设计目标,符合教学需要和学习者特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提供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在目前主流的计算机环境中运行正常,满足安全、稳定和快捷的要求。应提交模拟演示(3~5分钟,主要功能操作演示)、应用案例和使用报告。

(2)报送形式:单机版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网络版应在参赛作品登记表中注明平台网址、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如有其他说明可另附页。相关文档电子版(包括参赛作品登记表、软件设计说明文档、使用说明文档等)、模拟演示以光盘形式上报。

五、作品要求

(一)参赛作品如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取消参评资格。参赛作品必须是作者本人创作且未正式公开出版,不得与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结构雷同、内容相似,如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

(二)参赛作品中引用的图文等资料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由参赛作者承担责任。

(三)参赛作品不限制作软件和制作工具,不限风格形式。参赛作品要独立于原开发环境运行,不需安装,无病毒。

(四)参赛作品的片头应出现规范的课程名称,并标出“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参赛作品”字样。作品结尾处标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参赛作品的所有文件均存放于以“课件名称+作者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内。

(五)参赛作品为多人合作的,必须注明作者先后顺序。

1.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2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网络课程”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5人。

2.中等职业教育组:“多媒体课件”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5人。

3.高等教育组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8人。

六、评审标准

(一)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表述规范;

教学策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较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

教学内容

25

教学内容正确、规范,具有时效性、前瞻性;

无科学错误、政治性错误,无错误导向;

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出版规范,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作品知识内容范围完整,知识体系结构合理;

   素材选用恰当,结构合理,语言简洁、生动,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

技术性

25

运行可靠、流畅,操作方式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

导航方便合理,路径可选,容错性好,尽可能兼容各种运行平台;

新技术运用有效。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布局合理,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捷;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25&, lt;, /P>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

10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三)网络课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材适当;

教学策略合理,教学媒体选用恰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

提供练习,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教学过程完整。

教学内容

25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课程内容体系完整;

  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呈现结构合理。

技术性

25

教学管理功能方便、实用;

具备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环境;

媒体播放可控;

过程可控,导航清晰、明确。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具有推广性。

(四)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设计目标

10

设计目标和使用对象定位明确。

结构与功能设计

25

系统结构清晰,模块化程度高,交互性强;

功能设计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技术性

25

采用主流技术路线,程序运行安全稳定;

操作简便快捷,导航方便合理;

新技术运用合理有效。

人机界面

设计

20

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风格统一、美观大方;

,交互操作符合认知习惯;

多媒体呈现方式合理快捷。

创新与实用

20

设计新颖,技术实现难度大,特点鲜明;

实际教学应用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七、奖项设置

(一)作品奖

参赛作品按参赛组别分设一、二、三等奖,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实际报送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获奖数量。

(二)组织奖

大赛设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奖。大赛组委会将对各参赛单位组织工作情况、参赛作品数量、获奖比例等进行综合排序,确定优秀组织奖单位;对各参赛单位负责人或联系人按报送工作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等进行综合排序,确定先进个人。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正仁街31号
乘车路线: 18路民政街站;19路、 303路珠江路站
16路同泰街站

咨询电话:0411-84308243

校长信箱:dltjxx@dltjxx.com

友情链接:  大连教育学院  |   天健网   |   大连教育局
技术支持:科曼科技
技术支持:科曼科技

校园资讯

校务公开



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活动方案

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活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指定网站:辽宁省教育厅门户网站(www.lnen.cn)

辽宁教育信息化网站(www.lnein.gov.cn/xxh)

大赛组织委员会 主  任:唐国华

大赛组织委员会 副主任:陈涛 范龙

大赛组织委员会 成  员: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

二、参赛范围和组织形式

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在全省范围内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征集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将邀请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和各学科知名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并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奖牌。

本次大赛工作由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与实施,统一管理大赛相关事宜;各市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校、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参赛工作,组织统一报送参赛作品;省内各高等院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负责本校参赛作品的组织与报送工作。

三、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2013年5月20日至2013年6月14日

评审时间:2013年7月15日至2013年7月30日

请各参赛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参赛课件提交至大赛组委会,参赛者可随时关注大赛指定网站,了解本届大赛的活动进程。

四、



参赛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本次大赛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按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组设置参赛项目,其中:基础教育组分为幼儿教育组、小学组(1-6年级)、初中组(7-9年级)、高中组;高等教育组分为本科组、高职高专组。

1、基础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网络课程。

2、中等职业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3、高等教育组参赛作品类型包括: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二)项目说明

1.多媒体课件(基础教育组、中职教育组):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是针对某些知识点,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

多媒体课件为单机版,制作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为网页形式和非网页形式,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2.多媒体课程(高等教育组):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是某一学科至少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结构、进程安排和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课程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多媒体课程为单机版,制作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为网页形式和非网页形式,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基础教育组):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方面内容。

(1)制作要求: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大小不得超过700MB。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报送形式:以光盘形式报送。教学课件等内容应与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并报送。

4.网络课程(基础教育组、中职教育组、高等教育组):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完整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参评作品应体现网络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特性,帮助使用者进行自主探究、答疑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管理。

(1)制作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在网页上, 即对教案中的文本、动画、图表、视音频等做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应满足在因特网上实时运行的基本条件,如: 安全、稳定和快捷等。

(2)报送形式:在参赛作品登记表中注明课程网址、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如有其他说明可另附页。相关文档电子版(包括参赛作品登记表、说明文档等)以光盘形式上报。

5.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中职教育组、高等教育组):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支持或辅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类软件系统。包括课件制作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软件、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训软件等。

(1)制作要求: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设计目标,符合教学需要和学习者特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提供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在目前主流的计算机环境中运行正常,满足安全、稳定和快捷的要求。应提交模拟演示(3~5分钟,主要功能操作演示)、应用案例和使用报告。

(2)报送形式:单机版以光盘形式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网络版应在参赛作品登记表中注明平台网址、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如有其他说明可另附页。相关文档电子版(包括参赛作品登记表、软件设计说明文档、使用说明文档等)、模拟演示以光盘形式上报。

五、作品要求

(一)参赛作品如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取消参评资格。参赛作品必须是作者本人创作且未正式公开出版,不得与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结构雷同、内容相似,如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

(二)参赛作品中引用的图文等资料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由参赛作者承担责任。

(三)参赛作品不限制作软件和制作工具,不限风格形式。参赛作品要独立于原开发环境运行,不需安装,无病毒。

(四)参赛作品的片头应出现规范的课程名称,并标出“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参赛作品”字样。作品结尾处标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参赛作品的所有文件均存放于以“课件名称+作者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内。

(五)参赛作品为多人合作的,必须注明作者先后顺序。

1.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2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网络课程”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5人。

2.中等职业教育组:“多媒体课件”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5人。

3.高等教育组每件参赛作品作者人数不超过8人。

六、评审标准

(一)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表述规范;

教学策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较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

教学内容

25

教学内容正确、规范,具有时效性、前瞻性;

无科学错误、政治性错误,无错误导向;

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出版规范,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作品知识内容范围完整,知识体系结构合理;

   素材选用恰当,结构合理,语言简洁、生动,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

技术性

25

运行可靠、流畅,操作方式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

导航方便合理,路径可选,容错性好,尽可能兼容各种运行平台;

新技术运用有效。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布局合理,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捷;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25&, lt;, /P>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

10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三)网络课程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材适当;

教学策略合理,教学媒体选用恰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

提供练习,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教学过程完整。

教学内容

25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课程内容体系完整;

  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呈现结构合理。

技术性

25

教学管理功能方便、实用;

具备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环境;

媒体播放可控;

过程可控,导航清晰、明确。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具有推广性。

(四)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设计目标

10

设计目标和使用对象定位明确。

结构与功能设计

25

系统结构清晰,模块化程度高,交互性强;

功能设计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技术性

25

采用主流技术路线,程序运行安全稳定;

操作简便快捷,导航方便合理;

新技术运用合理有效。

人机界面

设计

20

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风格统一、美观大方;

,交互操作符合认知习惯;

多媒体呈现方式合理快捷。

创新与实用

20

设计新颖,技术实现难度大,特点鲜明;

实际教学应用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七、奖项设置

(一)作品奖

参赛作品按参赛组别分设一、二、三等奖,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实际报送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获奖数量。

(二)组织奖

大赛设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奖。大赛组委会将对各参赛单位组织工作情况、参赛作品数量、获奖比例等进行综合排序,确定优秀组织奖单位;对各参赛单位负责人或联系人按报送工作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等进行综合排序,确定先进个人。


首页

咨询

路线

联系